上|段永朝:探寻三千年,西方文化和哲学就这么两次转向
现场笔记首发
演讲|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 首席战略官)
笔记|笔记侠 行走
编辑|笔记侠 (Notesman)
来源:“网络智酷”思者·读书人系列深读沙龙之段永朝“斯芬克斯之死-读皮埃尔·阿多《伊西斯的面纱:自然的观念史随笔》 ”。笔记侠作为笔记合作伙伴,经主办方及演讲者审阅授权首发,PPT来自段永朝先生,转载请联系kezhou20,违者必究。
人物名片: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央视《互联网时代》纪录片学术顾问、网络智酷总顾问。
关键词:探索世界本源、技术元素、西方思潮
历史、埃及与希腊神话、宗教、哲学流派
前言:
传统哲学已死?探寻过去三千年,文化和哲学发生了什么转变?古典希腊是欧洲纯洁的童年吗?对于世界本源的探寻,先哲们付出了多少的思考?
演讲笔记:
这本《伊西斯的面纱》是我今年2月份春节后开始读,读完之后我就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上课,上了一个学期的课。这本书我基本上是每次去上课都拿着,因为没读完。给他们读到三分之一的时候,课上就会留十五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把我读这本书的心得说一说。到一共讲了三十课时,基本上边讲课边读,把它读完了。读完之后,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受到什么叫“爱不释手”。有句话说“常年雄踞纽约时报荐书榜”,我觉得这本书会“常年雄踞我的荐书榜”。
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值得深读?这是我们今天主要想和大家谈的话题。因为我原来的读书笔记,不知怎么回事找不到了,所以从8月17号,我就开始重新做读书笔记,到今天9月16号整好三十天,又完整读了一遍,读书笔记呢,写了差不多有将近一百页。虽然写了100页,但如果再给我一个月时间,可能还能再写一百页的读书笔记。这本书越读越深,感觉到有些东西真的是深不见底。
这部书的作者很牛,叫皮埃尔·阿多。他是法兰西学院的荣誉教授,2010年去世。这本书是他在法兰西学院一年的课程。所以这本书人家讲了一年,我今天下午用两三个小时过一遍,显然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年讲授这里面的东西应该是很丰富的,而且这本书是在差不多三十年前,我上大二大三的时候,这位老先生写出来的。
读这本书的缘由很简单,这是我三十年来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值得精读的好书之一。为数不多,就是不会超过10本值得精读的好书。这本书已经能够排在GNB(《哥德尔 埃舍尔 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Douglas Hofstadter 侯世达的作品,作者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综合阐述,介绍数理逻辑学、可计算理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构思精巧、含义深刻——笔记侠行走注)之后了,与我最爱的GEB几乎是不相上下。
读《伊西斯的面纱》这本书的缘起是另外一本书:《黑色雅典娜》。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是7月8号买的,作者是马丁·贝尔纳,也在两年前去世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贝尔纳这个人,但他的老爸在中国读书界相当有名,叫约翰·德斯蒙德 ·贝尔纳(已按英译转为中文,并对照原书和百度做了核实),三十年前改革开放的时候,我读过一本他的书,很厚,叫《科学的社会功能》,是科学学的创始人,所以在中国读书界非常有名。
我是看了这本《黑色雅典娜》,才知道他还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儿子。这本书为什么吸引人呢?这本书和阿多的书几乎是前后脚出来的,而《黑色的雅典娜》是三卷本,目前中文翻译出版的只有第一卷,二、三卷都还没有翻译过来,而且是在书籍三十年后现在才翻译过来。我想结合这本书说个什么事呢?我想说,如果我们要了解当代思想,不了解近三十年来西方思潮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那就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纷繁热闹的景象之中。
这本书好在哪里?就在标题:“黑色”。雅典娜,或者雅典、希腊,从教科书历史来看,它代表着西方文明的源头,这几乎是2500年以来的定论。特别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后,西方的主流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学术界都把“雅典”看做西方文明的源头。但是这件事在过去三十年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为什么称之为“黑色”?不是要黑雅典娜,而是说文明的源头不是雅典娜,要去非洲,要去中东,要去亚洲,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古典文明的亚非之根”。
引用书中一段话:
“其中,雅利安模式就是古典希腊的代名词。但是一定要注意,雅利安模式是最近200年来西方学者学术包装的产物。”
他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他认为他所钟爱的古典或者古代模式,后来被“雅利安模式”(雅利安人,一译亚利安人,历史上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之一)推翻了,打破了。这段话是马丁贝尔纳的出发点。他认为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主流文化界是以雅利安文明为荣的,认定希腊是雅利安文明的源头。但这个问题是有大大的疑问的。
顺便再补充几本书。比如这本书《黎明之前》,还有一本是《夏娃的七个女儿》,这是英国人类学家赛克斯写的一本书。
这两本书合在一起看就会知道,在大约十五到二十年前,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到今天,基因学、考古学、人类学已经得出了一堆文明成果。这些文明成果归结成一句话就是:“全世界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特别是中非大峡谷(应为中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亚那块。”
最近的论文显示,原来认为非洲的起始点是200万年前,现在还可以再往前推200万年,大概是400万年前,人类的起始是400万年前。
雅利安文明有多少年呢?一万年。一万年和几百万年比起来,这中间有巨大的断裂带。这东西靠考古已经没有办法发现,考古的能力至多就是万年左右,万年左右以前的东西是没有文字可以揭示的,所以在基因技术出来以后,可以给出新型的、帮助考古学家进行文明断代工程非常重要的工具。
《夏娃的七个女儿》,为什么叫七个女儿?作者分析了大量的基因样本,发现欧洲的文明中,欧洲现存的民族、种族可以归结为七个母亲,所以把七个母亲叫做“夏娃的七个女儿”,也就是大家都可以归结到七个母亲。这个基因测序的技术叫“线粒体DNA”,而“线粒体DNA”是通过母亲传递的,不通过父亲。只有母亲携带线粒体DNA,并且可以传下去,父亲是传不下去的。
根据这个可以做大量的人种学分析。哦,这里错了。人种学是在学术界一个忌讳的词汇。一说“人种学”就会让人想起希特勒,想起雅利安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的论断。“人种学”是在学术界非常敏感的词。可以说成“人类学”,可以做人类学分析,可以反映人类的迁徙路径。前不久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说南太平岛国发起了一个寻根运动,到哪里寻根呢?中国。这部分人,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南太平洋岛国的毛利人,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过去学术界说法是他们是从美洲过来的。但是最新的基因考古学发现,他们是从亚洲,或者说是从非洲这样迁徙过来的。
还有一本书是霍金的《大设计》。
霍金在这本书中写到:“用金鱼的眼去看世界”。霍金是物理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写这本书的用意在哪里呢?他非常想说的是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知识,或者我们的存在状态,是受到我们认知系统塑造的。”这句话非常重要,就是我们现在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用金鱼的眼睛看世界。其实,金鱼的眼睛,狗猫牛羊,所有的动物、生物,当它们的眼睛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在它们心目中的形成的那个pattern(模式),是受它们的认知系统塑造的。
这句话,你们今天听上去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不要忘了,二三十年前的人们不这么看。二三十前年的人们看问题,就是柏拉图理念、逻各斯理想之光。逻各斯思想是——我要说重要的话了——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对不对?我们一说客观规律、逻各斯、中国老子的道、天道,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掺和这些事情。它只是discover(发现)的过程。
所以三十年前,关于知识、理念、信仰,它是怎么来的呢?不管它是怎么来的,它来了之后,它长的那个样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说白了,人只能是要么知道它,要么不知道它;要么认识它,接受它,要么接受它之后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或唯物主义的立场。过去哲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仅三十年前,其实直到今天,你只要戴上这副眼镜去看今天的话语,你就会知道今天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比比皆是。
我把这个观点归结为“笛卡尔”,笛卡尔的主体和客体的两分法,导致了后来的哲学四百年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霍金这本《大设计》虽然是本物理学的著作,但是我认为它也是一本伟大的思想著作。这本书告诉人们这么一件事情,我们今天认识世界,我们今天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对这个世界的观点、看法,貌似来源于我们脑子里面的理论指南,但是要知道,它是被我们的认知过程塑造过的。
所以这就导出一个问题来了,你可以了解为什么认知科学在今天这么这么重要,为什么认知科学在西方学术界已经被列到了和哲学不相上下的地位。我斗胆说一句话,未来的philosophy(哲学)可能就是cognitivescience(认知科学)。因为认知科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把主体和客体放在一个锅里煮、炖,主体和客体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但是反观传统科学,主体客体是两分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语言本能》这本书我拿到了,还没看。太多书了,看不完。这是最近平克比较畅销的两本书,还有一本是《思想本质》。这本书为什么好呢?它涉及到语言学的来源。研究古生代人类的话,现在考古学已经力所不及,不要指望考古学能走多远。我觉得考古学能考古一万年已经够了。考古学对一万年以前就已经基本上无能为力,但考古学思想和方法还是可以延续的。
现在有可能钻到考古学前面去的,我认为是三门学科。第一是基因学,我觉得相当有戏;第二是神话学;第三就是语言学。前不久我还在翻看《上古音系》,看看古代人怎么念《诗经》。和今天的念法根本不同,我相信在上海吴侬软语,或者在闽南话、客家话、粤语里面可能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当年的古音因素。这是已经失传的东西。
再看一本书:《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我们今天看的是柏拉图哲学,今天我们要超越柏拉图哲学,就要回到2500多年前,往柏拉图之前看。在往前看的过程当中,前苏格拉底哲学将发挥重要作用。
还有《命运的驯化》这本书我已经看了,看了两遍,这本书非常好,写的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一个是欧里庇得斯,一个是索福克勒斯,还有一个是埃斯库罗斯(古希腊三大悲剧的作者),介绍了大量悲剧作品。但这哥们十年前写过一本书是关于互联网的,也是我超级喜欢的,叫《赛博空间的奥德赛》。你就知道他这本书其实不是关于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学术文献之作,它是借古喻今。他想说的就是书标题所写的:命运是怎么被驯化的?神话传说中那些命运多踹的神人、战争,人的命运是怎么样认命的?人怎么样认识到自己的宿命和使命的?这就是这本书。
还有两本,加来道雄的《平行宇宙》和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这两本书也非常有趣。技术元素,technium,后缀ium是很多化学元素的后缀,比如说钙、钠,这些化学元素的后缀都是ium,凯文·凯利为什么把技术tech加一个后缀ium?是因为ium是前苏格拉底哲学时的一个术语,叫世界本源,就是这个世界是怎么构成的?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这个世界的本源本质到底是什么?
凯文·凯利说技术是一个ium,这就意味着我们今天的凡夫俗子们认为技术只是一个工具、是外在力,就回到了那句话: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那个存在。但是凯文·凯利把它看成是一个技术元素。技术元素就是和世界本源有关系,所以如果读了凯文·凯利的《技术元素》,你再去读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再去读前两年大家非常热捧的戴曼迪斯的《富足》,你就知道他其实是想说这样一个道理:技术、工具与人相依为命的这个关系要追溯到石器时代,就是说工具中有灵性,这件事情是与人的生存过程相伴而生的。
今天,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我说今天不是指今年,也不是指这十年,而是指这五百年,跟人类上万年、上百万年的长河比起来,一万年都算不了什么。如果人类的进化史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是两百万年,有记录的文明史是一万年,二百分之一,真的没有可比性。《技术元素》真的是把眼光放得更远,人和自然如何相伴而生。
《平行宇宙》是科幻片里常用的概念,说的就是虫洞、穿越、星际穿越,看上去是要突破物理定律的。它和霍金的《大设计》这本书配合起来看,会让我们改变对物理学的认识。我们对物理学的基本认识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就是说,我们人和物理规律没有关系,把你抛出去一定遵从抛物线,你跟物理定律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平行宇宙》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它说的是另外一回事,包括《大设计》,它们说的是物理规律其实是因人而异的,物理规律是个性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宇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物理定律,而这件事情在古典物理学上根本上是无法理解的。说白了就是物理学——要注意physics这个词和我们今天讲的东西是相通的——过去人们认为物质,是外在于人的,但是这两本书说的是人与物理的交融,这个非常重要。
最后还有一本书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我有少数买了不敢读的书,这是其中一本,这本书很厚,不敢读是读不下去,真的读不下去,因为读这本书要褪一层皮。但这本书又是我没读还超级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个,一个是德勒兹,一个是瓜塔里(书上译为加塔利)。这两个人我认为可能再过二三十年,互联网界要感谢他们。我认为他们是互联网界的哲学家。就好比说两千年之后欧洲人发现了亚里士多德,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失传了的。
亚里士多德在罗马时代经过了几次失传的过程。在公元前三百年(一说为公元前259年——笔记侠行走注)建立了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之后被烧了三次,基本上到公元500年或者300年,亚历山大图书馆存在了七八百年之后就不复存在了。亚历山大图书馆相当于当年的谷歌,当时所有世界文明的文献记录都在那存放着,但是烧了,所以古希腊哲学失传。
后来又过了一千年,到公元1500年开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古希腊的魅力。这时候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才重新被人挖出来,重新读。为什么读呢?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火烧了,流传在世的文本就少了;第二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欧洲人读不懂希腊语。
在罗马帝国时代,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建立到最后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灭掉这前后是两千二百年。在这两千二百年的统治历程中,罗马帝国的官方文字是拉丁文。所以到了文艺复兴时代,欧洲懂希腊文的人,就和我们今天懂梵文一样(凤毛麟角)。而且(亚里士多德他们)说的是古希腊语,现在的希腊语不是古希腊语。这就是亚里士多德被重新发现的故事。
再插播一个小故事。哥伦布环球旅行的时候到处找古书,他们找到一本天文学家托勒密——跟托勒密帝国是两回事情——大概在公元300年左右写的书,叫《地理大全》。但是很不幸,这本书从来没有写到美洲,因为在那时候没有美洲的概念。哥伦布把这本书带在船上整天翻,可以说这本书被埋藏了一千年。说这两个故事,我是想说,西方文明其实有一个巨大的断层,为什么会出现文艺复兴就是这个道理。
接着说德勒兹,我相信德勒兹是会被当做阿里士多德一样,是被发现的西方哲学中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但是直到今天,他依然是被忽略的,虽然现在西方在研究他的人也非常多。
德勒兹和法兰克福学派不同,他批判资本主义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而不是从经济学或者社会学上进行,他认为那些都太LOW了。一定要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反思人类。他把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挂靠在一起,目的就想说一件事情,今天我们人类已经堕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资本主义已经堕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这本书是一个姊妹篇,上篇是俄狄浦斯情节,下篇就是这本千高原。
演讲题目为什么叫《斯芬克斯之死》?
今天的序曲太长,还没说完。下面说说为什么今天要叫这个题目《斯芬克斯之死》?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来串这本书(《伊西斯的面纱》)?
一说斯芬克斯,大家都知道是埃及金字塔旁边的那个雕塑。但其实有两个斯芬克斯,我们所说的不是那个出现在公元前2000—3000年的金字塔旁雕塑上的斯芬克斯。
古埃及一共出现了35个王朝,这个金字塔大概出现在中古王朝的阶段,斯芬克斯是那个时候的,就是图片中间的一个,他是位男性。
俄狄浦斯王和斯芬克斯之死
我们要讲的这个斯芬克斯是在戴尔菲神庙里希腊版的斯芬克斯,是女性,而且长着翅膀。那么她是被谁杀死的呢?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也在索福克勒斯写的《俄狄浦斯王》这本悲剧中出现。
俄狄浦斯是干什么的呢?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里面有个术语叫“俄狄浦斯”情节,就是弑父娶母,也就是说人有恋母情结。我简单地说一下这个故事。
在希腊城西北30公里。有一个小城叫忒拜,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底比斯,但它和埃及的底比斯不是一个地方。忒拜的国王因为各种原因王权争斗,被篡位。而篡位的这个人就是老国王的儿子,所以老国王就诅咒他说,你将来也会被自己的儿子篡位而杀掉。
结果他的儿子当上国王以后,他的老婆怀孕了,就不敢让他老婆生孩子,生完之后就偷偷扔了,之后被一个牧羊人收养。这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忒拜这个城因为战争,天神大怒,降灾于当地。这时候长大的孩子已经是青年了,他要进城,寻求灾难解决的途径。
他的亲生老爸要出城,向戴尔菲神庙的方向走,要求神灵帮他解决灾难的问题。他不认识他的亲生老爸,他们就在一条窄巷里狭路相逢碰到了。他的老爸命令给他让路,他就没让,两人就争执扭打起来,然后他就把那个老者杀了。杀了之后又往前走,忒拜城的守城妖怪就是这个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有一大推谜语,这些谜语是缪斯(希腊酒和艺术之神)教给他的。就类似现在的脱口秀,过来一个人就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其中包括一个著名的问题,就是有一种东西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是个什么东西?
这个问题问倒了很多人,一旦答不上来就被斯芬克斯这个妖怪吃掉。俄狄浦斯到那里答上来了,答案就是人。因为人生下来的时候是婴儿,在地上爬是四条腿,中午青少年用两条腿行走,到老人后柱个拐杖就是三条腿。答上这个问题后,斯芬克斯羞愧而死。因为俄狄浦斯帮忒拜城除掉了妖怪,所以被拥立为王。这时候他的亲妈还是王后,老国王死了,他就跟王后结婚,这就叫“弑父娶母”。
我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来说这本书呢?本来我起了一个题目叫“源头之水”。但总觉得这个题目不给力。这句话取自达芬奇。达芬奇有这么一句话,说如果我们可以喝源头之水,就不要喝湖中之水。达芬奇告诉人们要追根溯源,要到源头去。而这本书恰恰讲的也是追根溯源,这个题目没问题,但我觉得有点太平淡。
斯芬克斯之死所蕴涵的两层涵义
后来看到斯芬克斯的故事,我突然灵光一闪,我觉得其实这本书就蕴含着斯芬克斯之死的一种解读。解读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是从斯芬克斯来看。斯芬克斯在整个希腊文明,在整个西方文明中,她是某种象征,她代表了谜。不管是自然之谜,还是人类之谜、自身之谜、灵魂之谜、上帝之谜,总之是个迷。而在希腊故事里,她是一个女性面孔,注意,在西方整个发展史中对女性一直是压抑的、糟践的,这个不用举太多的例子,举不胜举。也就是说西方的思想史基本上是男性思想史。这点是学术界的定论。
斯芬克斯之死意味着杀死了一个谜。俄狄浦斯代表的是一种西方人的力量,就是理性。因为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回答了那样一个谜一样的问题。表面看是解开了这道迷,事实上是陷入了更大的谜。这样的谜不存在了,被杀死了。我想用这样的隐喻来说明,到现在,正统的西方史是在不停的杀死灵性的过程。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从俄狄浦斯这边来看。前面提过,俄狄浦斯在精神分析里被当做一种情结,在希腊故事里被看做一种悲剧人格或者悲情命运的一种符号。他杀死了一个对象,依靠的是理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但其实俄狄浦斯后面的痛苦也是很大的。后面他知道了他杀死的是自己的亲爸爸的时候,他妈妈上吊自杀了,他亲手戳瞎了自己的双眼。
这是《俄狄浦斯王》戏剧里的故事。他为什么要戳瞎自己的眼睛?因为光明对西方人有特殊的寓意,意味着智慧之光,理性之光,上帝之光。俄狄浦斯由于过于依赖自己理性的力量,在势如破竹勇往直前的同时,把自己陷入到了悲惨的境地,也可以说是一种咎由自取的境地。这是我想说的斯蒂克斯之死。
但是我还有个疑惑,就是阿多教授在《伊西斯的面纱》这本书中,为什么要从伊西斯讲起?伊西斯是埃及的神,就是图片左边这个铜像。图片中间的是阿波罗,右边的是阿尔忒弥斯,就是希腊的伊西斯。为什么他要用这样一个名字讲这样一个故事呢?这是我的一个疑惑,随着下面读书的过程,我会把这个疑惑逐渐展开。
其实今天和大家交流这本书只能算是一个粗浅的导读,因为这本书太过精彩,这本书牵扯到的知识太过复杂,我也没办法hold得住那么多的东西。我的读书笔记写了一百页也足以证明这本书有多么的繁杂,所以只能算个导读。
本书不算前言后语一共二十三章,八大部分。我把它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三个部分:题解;第二篇章三个部分:引申;第三篇章三个部分:转喻。为了帮助大家真正读好这部书,我在解剖这三个篇章之前,要再花点时间介绍三个背景。第一说历史,第二说宗教神话,第三说哲学。
这块是非常简略的,太复杂了,会把思维陷入太多枝枝蔓蔓的细节,你只要了解大致的样子。从左至右:西班牙、直布罗陀海峡、意大利、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爱奥尼亚海、罗马、希腊、爱琴海、黑海、里海、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就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过去这里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埃及,再往右就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俄罗斯在上面,中间还有一些小国家。看到有雪的是阿尔卑斯山、亚平宁山、比利牛斯山,莱茵河和多瑙河,两河交汇处就是古罗马帝国的边界。这就基本上本书涉及到的一些地理名称。
中东帝国简史
我们说中东真的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划了一个大圈,希腊、埃及以及两河流域都在期间。这里出现了太多古帝国。比方说两河流域出现的苏美尔王国、亚述帝国、赫梯帝国、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文化、希腊南部的迈锡尼文化,这些都是希腊文化被标准化、美化为雅利安文化之前的文化。
迈锡尼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相当于我们的商周。公元前750年到550年这段被称为希腊的古风时期。
希腊分为古风时期和古典时期。古风时期对应索伦改革,苏格拉底之前最著名的七大流派,这些哲学家集中在爱琴海的两岸,东岸有米利都,也叫爱奥尼亚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芝诺的埃利亚学派在另一面。
来看亚历山大帝国,他们属于瑟里斯人。可惜亚历山大三十几岁就死了,他活的一辈子就是打仗的一辈子,他打了十七年。
再说罗马帝国,上下两千多年,分成三个时代,王政、共和和帝政时代。
王政时代从罗马建成到公元前三百年,共和时代是从公元前两百年到奥古斯都时代,也就是公元0年左右,两百年的历史。帝国时代的时候,罗马帝国的皇帝和我们的皇帝概念完全不同,应该叫做国家元首。这块历史又分两段,一段是东西罗马分裂,一段是西罗马灭亡,再到东罗马灭亡。罗马三权分立的体系,分为行政、立法、上院、下院、公民大会。对罗马感兴趣的人,我特别推荐一套书,就是《罗马人的故事》,十五本,可以慢慢读,写得非常棒。
埃及和希腊的神有很多。
埃及最著名的有九柱神,埃及最重要的神是“拉”。
拉在埃及的上古王朝到中王朝这一千多年时间里叫“太阳神”,后来到了中古王朝,埃及的底比斯把“拉”神地位降低了。
和本书有关的是IsIs(伊西斯),她也是“拉”神的后代。很奇怪,我们看任何文明的神话,都存在乱伦的现象。IsIs的丈夫就是她的亲兄弟Osiris(奥西里斯)。埃及的神话主要就是由伊西斯、奥西里斯和他们的孩子Horos(荷鲁斯)构成的。这又是一个和王权篡位有关的故事,奥西里斯本来是国王,被他的兄弟Seth(赛特)篡位。奥的孩子Horos就要为父亲报仇,就是要打败Seth(赛特),迎接Osiris(奥西里斯)的回归。
其中有一个曲折的过程,Osiris(奥西里斯)曾被肢解成碎片,Horos必须不停地去找,找到这些碎片拼接起来才有可能复活。这个故事在埃及和希腊的神话里都经常会出现。在200年前,英国一些学者把它总结成一种范式、模式,有16个范式,或14个范式,就是英雄怎样去复生的。
我们再来说希腊的神。希腊的神是三代神:
第一代神:Chaos(卡俄斯,英语:Chaos,希腊语:Χάος——笔记侠注)。Chaos生了五个孩子,就是五大神,这个阶段Chaos是无性繁殖,特别符合中国人说的无中生有(根据公元前8世纪赫西俄德和早期古希腊神话记载:宇宙之初,只有卡俄斯,他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随后他依靠无性繁殖从自身内部诞生了大地之神该亚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神俄瑞波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世界由此开始——笔记侠注)。
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神:Gaia该亚大地之母。该亚单性繁殖生出三个孩子:天神、山神和海神。以上是第一代神。
第二代神:十二提坦,也叫老提坦神,是天神Ouranos和他妈妈盖亚生的,一共六男六女。
第三代神:以宙斯为首。那谁生的宙斯呢?就是十二提坦神里最小的一个孩子Cronos(克罗洛斯)。据说该亚因为Ouranos总想和她生孩子非常心烦,想把他干掉,就让他的孩子们把他爸干掉,也没有人出头,最后最小的孩子出来,就是Cronos(克罗洛斯),割掉了他老爸的生殖器,然后就血流成河,在流血的过程中还生了一堆孩子出来,有复仇三女神,还有一个重要的神,就是后来罗马的维纳斯。
Cronos(克罗洛斯)和俄狄浦斯一样,把老爸干掉了,老爸临死时也留下一句咒语,你将来也会被你的孩子干掉。后来,Cronos(克罗洛斯)和他的姐姐Rhea(瑞亚),就是提坦神里排第七的Rhea(瑞亚)生孩子的时候,Cronos(克罗洛斯)就害怕遭报应,所以他就生一个孩子吃一个孩子,到第六个孩子时,Rhea(瑞亚)实在不愿意看到孩子都被吃掉,就给Cronos包裹了一个石头,说这是第六个孩子,吃了石头就留下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宙斯。
宙斯就是第三代奥林匹斯的主神。后来他找巫婆神汉配了点药,让他老爸喝了,把他的五个兄弟姐妹都吐出来了,这就变成六个主神,其中两个姐姐后来还成为他的老婆。
他把这五个兄弟和他自己都放在奥利匹斯的十二神位上,另外六个神基本都是他的孩子,所以他们玩的也是家族制。
以上介绍这些希腊的神,目的就是找出这本书中反复出现的两个人物:俄耳甫斯和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是十二提坦神生的孩子,他和宙斯的关系,用现代人的关系说,可以认为是表兄弟吧。俄耳甫斯不是这个神系里的。
这要从两个克罗洛斯说起,第一个之前说的宙斯的老爸Cronos,这个神系发展出了宙斯诸神;还有一个神系是Chronos,中间多了一个h,发音是相同的。这个神系发展出了俄耳甫斯。俄耳甫斯的出场始于金羊毛的故事,帮助美狄亚取金羊毛中出场。他的父母有各种版本,据说他的父亲是阿波罗,俄耳甫斯拿的七弦琴就是他的父亲阿波罗送给他的。他的母亲不在神系里,是酒缪斯神。俄耳甫斯在整个神话里有两个身份,第一是诗人,第二是音乐家。这些故事钻不下去就会一头雾水,你连这些名字都会搞得乱七八糟。
这部分的PPT用到的图片,都是我从德国《 DTV 哲学百科》书里扫描的,这本书是我在万盛书园四折买的,买到之后就感觉中奖了。这是一套书,有三本,一本是《哲学百科》,一本是《世界史百科》上下卷,还有一本是《心理学百科》,这几本都可以当工具书来翻,看到一些典故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可以用来查。
哲学一开始到底思考什么问题?这里列了六个。第一就是意义问题,人嘛,总会遇到生死这样的问题,这时就会考虑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来源,或者产生惊奇和疑问,然后产生欲望、情感,所谓哲学的驱动力都在这里。也有人总结成,哲学思考就是一个人很操心、很焦虑,这种状态就进入了哲学思考。就像孩子们都会问一些物理性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怎么生的?这些不叫哲学问题,这是物理性的问题。
但他可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我上辈子是什么?这已经进入到哲学思考的边缘了,他会知道自己这个个体和他上一个存在或者下一个存在,如果有的话是个什么关联?怎么串起来?他不再关心物理性的问题,而是关心更高的问题。这是哲学思考。
下面大概说一下流派。这张图也很有意思,有地理(从左到右)和时间坐标(从上到下)。
希腊哲学流派分为三个年代:
第一个年代:先苏期,就是前苏格拉底时期
大概是七个流派,左边的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右边比较密集的是在爱琴海东岸,像正宗西方哲学教科书上说的哲学鼻祖叫泰勒斯,泰勒斯大概是公元前700年,他的弟子,应该算是他的徒孙了,是阿拉克西米尼。据说泰勒斯开创了西方哲学。
用一句话来说:西方哲学到底是什么?那就是追问世界本源,追问这个世界是怎么构成的。泰勒斯认为这个世界是由水构成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火构成的,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他甚至还提出原子的几种构成元素。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们的学说,认为世界由水火土风四大元素构成。还有毕达哥拉斯学派,是神秘学派,后来的密教很多和毕达哥拉斯有关系,因为他相信世界是由数构成的。
第二个年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时期
他们都是师徒关系,而亚里士多德又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第三个年代:伊壁鸠鲁、芝诺,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希腊作为一种文明已经衰落了,但是罗马崛起的过程中,希腊人是扮演着罗马人老师的身份。据说在古罗马时代,有钱人要请家庭教师就请希腊人,但那时家庭教师也是奴隶哦,所谓奴隶就是指他不是罗马公民。
罗马公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有两大好处,第一是有投票权、选举权、被选举权,这是政治权利;第二个是不纳税,这是经济权利。但相应的,不纳税的义务就是要服兵役,必须当兵,所以罗马人都是为荣誉而战。罗马士兵很厉害,就是因为他们都渴望参军。
至于其他这些奴隶,包括希腊化的国家,后来被收为罗马的庭省,后来是可以当兵的,当雇佣兵,是发工资的,罗马士兵是不领工资的,因为是免税的,所以完全是尽义务。这些奴隶,包括被收为罗马的行省,他们要纳税,纳税对应的权利是免除兵役。只是到了后来,比如凯撒大帝,要打的地方太多,兵源不足,才招雇佣兵。
这是东方哲学,其实从年代图上能够看出来,真正应该追溯的是公元前2500年,埃及对应的是金字塔、太阳神,美索不达米亚对应的苏美尔,中国如果把夏商周断代加进去就会出来,现在中国在这个时间段的考古出不来。我们这边有神话,大家可以看看朱大可的《华夏上古神系》。但在这张图里我们只能看到公元前600年左右。
说到这里,我心中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我们现在看到的文明,基本是在苏格拉底以降的,就是差不多公元前400年。从这个年代再往上推,在古希腊古罗马这边基本没东西了,要推文明就得回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印度和中国这边,前面有两千年。两千年啊,我们怎么想象两千年的人类文明对后面两千年的影响?为什么要想象这件事情?
因为重塑、重构。今天正在重塑文明史,如果你对未来两千年是无法想象的,那么你最好去看过去两千年。文明重塑在过去发生了几次,不是频繁发生。
比如从苏美尔文化到波斯帝国,这个地方谈不上文明重塑,只是不停的战争。但从汉莫拉比法典的出现到赫梯帝国的铁列平改革,这是标志性的,这两件事完成以后,一直推到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与希腊的汇聚,这是一次文明重塑。
这次文明重塑是结束神话时代,进入思想时代,或者智者时代。
下一个文明重塑要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就是尼采说的,上帝死了,彻底告别神话和宗教的时代。
这边虽然结束了,但又出现了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虽然他们出现的年代不一样,伊斯兰教出现得晚,公元后600年出现;基督教,公元0年出现;犹太教可能要往前追溯一段时间,最多一千年。人类宗教大概有一千五百年的跨度。这一千五百年的跨度,你可以看看今天耶路撒冷打成什么样子你就知道了。
这三大宗教其实就是在那一座圣殿山上。三大宗教的很多传说都在那一座圣殿山上,这就很神奇,他们都认为圣殿山就是他们祖先的应许之地——借犹太教的话说——那里的神迹,无论是伊斯兰的圆顶清真寺,还是犹太教的哭墙,还是大卫墓,那就是我们祖先所在之地。
就在那几公里大的地方,三大宗教汇聚在一起,这是一个很神奇的事情,但今天打得不可开交。这说明高级宗教创立到今天,人们对宗教情感的寄托、维系,对宗教的诠释,可以说毫无进展。我们从千年文化史来看,其实文化的转变就发生过那一次、两次。
这也是我为什么这一两年对这些东西这么感兴趣,我认为思考互联网的时候,如果脱离了这个语境,你思考的都无非是工业时代的延长线。无非是船坚利炮,速度更高更快更强,但是对互联网的终极意义没有任何贡献,因为还没有触及到问题。
后面哲学家太多,我就不一一说了。挑重点讲一下。
耶稣基督
古罗马很有意思,公元元年,奥古斯都自立为古罗马皇帝,而公元元年一月一号也恰好是基督教创生的时候,当然耶稣诞生是公元前。基督教成为欧洲特别是罗马世界的正教是三百年之后的事情,在338年被君士坦丁皇帝正式确立为罗马国教。
在这三百年的时间里,有多少不同的教派,是异教徒丛生的年代,包括基督教一开始也是异教徒。而罗马这个帝国是多神教的,神庙很多,可以敬不同的神。最强烈的一神教传统是犹太教,犹太教直到今天,民族优越感和一神教的信仰都是贯彻的,就信仰他们的祖先耶和华。耶稣和基督是基督教的神,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犹太教这边父是父、子是子,而基督教是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
先知亚伯拉罕
但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共同认可一个先知叫“亚伯拉罕”,在伊斯兰教里称为“易卜拉欣”。这是他们在无论是《古兰经》还是《新约》、《旧约》里都认可的。
再说下哲学史的两大转折:
再大概说一下。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艺复兴时期往往指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700年这三百年。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这两百年是启蒙运动的时间,主战场就转到了法国、英国,如法国的百科全书学派,英国的孟德斯鸠、洛克。
之后到了19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尼采哲学。
这里我非常简单地说一下哲学史的两大转折。从古希腊哲学到胡塞尔这是两千五百年,这里哲学转折有两次。
第一次,从“本体论”向“认知论”转向
从柏拉图开始,人们追问世界本源: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这个在哲学思考上叫做“本体论”,或者叫“本体论”问题。
到笛卡尔的年代发生了第一次哲学转向,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向。“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我们到底怎么才能认识这个世界?先不要说世界是圆的还是方的,世界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先告诉我是怎么认识的,就是你咋知道的?哲学突然在思考,对啊,我怎么知道的啊?“认识论”从笛卡尔开始,跑到顶峰就是黑格尔、康德。他们做了很多假设,康德说我怎么认识的?这个世界有个最奇妙的东西,它叫“物自体”,就是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本来如此啊。黑格尔说是“绝对精神”。反正他们是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
第二次,从“认知论”向“现象学”转向
但是到了胡塞尔这里发生了第二次哲学转向,从“认识论”到“现象学”。胡塞尔会在第二天多问一句,今天你问的那个它还是昨天那个它么?已经有了万物流变的思想。因为所有事物都在变化。胡塞尔说,你们说的都貌似有理,那解决方案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不要追问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而是回归到现象本身,就是我们看到什么就说啥,不再给它们都强行归结为世界本源,反正它就是它,停止对世界本源的追问,这是胡塞尔对世界的贡献。胡塞尔称之为“悬置”。就和我们今天搁置争议一样,世界本源问题固然存在,但我们今天没有能力回答,就悬置起来。
和“现象学”转向同时伴生的是“语言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就是,你说这句话是真的,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发现语言本身说不清楚。语言作为一个描述思想的载体,传递思想的介质,本身变得非常可疑。我们之所以听不懂、说不清、看不明白,是因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工具本身是不够锐度或者不够清晰,所以就开始了一次语言学的探索。
探索的结果就正好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量子力学”挂钩了。从此很多哲学家就更加肆无忌惮,说本来就根本说不清楚,加上又看了几本中国的“禅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时候就出现一个口号叫“哲学已死”。就是说哲学那套东西纯属胡说八道,从柏拉图开始装逼,装了两千五百年,原来你们使用的那套话语体系经不起推敲,哲学目前的困境就在这个地方。传统哲学已死,被后现代哲学打得七零八落。比如宏大叙事,他们没使用中国特色用语,使用了就是装逼叙事,就是信誓旦旦地告诉大家上帝就是如此这般的,就像刚才说的儿子把爸杀了,神话学的方式。他有两大神迹,或者说是传说。言归正传,回到这本书上。
(开场结束)未完待续……
声明:若不注明笔记来源、演讲来源、演讲者,将受《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保障规则举报抄袭。
关注
@笔记侠
回复以下大咖姓名 查看更多笔记干货
互联网笔记专栏:KK丨克莱·舍基丨里夫金|周鸿祎|冯仑|董明珠|李善友丨傅盛|余晨丨龚焱丨徐新丨阎焱丨俞敏洪丨盛希泰丨王小川|刘德|宗毅丨季琦丨蔡文胜丨吴晓波丨唐彬丨吴伯凡丨段永朝丨张邦鑫丨赵迎光丨罗振宇|吴声|王信文|伊光旭丨吴欣鸿|熊俊|赫畅|凯兹|韩梅梅|王凯|张天一|尹桑|马佳佳|齐俊元|张浩|陈远河|王锐旭等
心灵笔记专栏:泰勒·本-沙哈尔丨张怡筠丨行动派琦琦丨陈愉丨苏芩丨曹启泰丨吴秋坪等